词云成语网提供成语解释、出处、成语谜语、成语故事大全、成语接龙、近义词、反义词等查询

鉴赏二

位置:词云成语网 > 诗词大全> 春夜洛城闻笛 / 春夜洛阳城闻笛鉴赏二

春夜洛城闻笛 / 春夜洛阳城闻笛鉴赏二

查看春夜洛城闻笛 / 春夜洛阳城闻笛全诗

  开元二十三年(735),李白客东都(洛阳)。《春夜洛城闻笛》一诗,当即这次客东都有感而作。

  这首诗写乡思,题作《春夜洛城闻笛》,明示诗因闻笛声而

  感发。题中"洛城"表明是客居,"春夜"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。起句即从笛声落笔。已经是深夜,诗人难于成寐,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。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。诗人不说闻笛,而说笛声"暗飞",变客体为主体。"暗"字为一句关键。注家多忽略这个字。已故沈祖棻先生说:"……‘谁家’、‘暗飞声’,写出‘闻’时的精神状态,先听到飞声,踪迹它的来处,却不知何人所吹,从何而来,所以说是暗中飞出。"(《唐人七绝诗浅释》)可为一种理解。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,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,下此"暗"字,自是十分确当。这里"暗"字有多重意蕴。主要是说笛声暗送,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,以动其离愁别恨。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,所谓以主观写客观。此外,"暗"也有断续、隐约之意,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。"谁家",意即不知谁家,"谁"与"暗"照应。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,说它"散入春风","满洛城",仿佛无处不在,无处不闻。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。"散"字用得妙。"散"是均匀、遍布。笛声"散入春风",随着春风传到各处,无东无西,无南无北。即为"满洛城"的"满"字预设地步;"满"字从"散"字引绎而出,二者密合无间。

 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?第三句点出《折柳》曲。古人送别时折柳,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。据说"柳"谐"留"音,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。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,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。《折杨柳》曲伤离惜别,其音哀怨幽咽。晋太康末,京洛流行《折杨柳》歌,有"兵革苦辛"之词。北朝《折杨柳歌》曰:"上马不捉鞭,反拗杨柳枝;蹀坐吹长笛,愁杀行客儿。"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。所以,诗人听到这《折柳》曲,便引起客愁乡思。一般说,久居他乡的人,白天还没有什么,可是一到日暮天晚,就容易想念家乡。在春秋季节,

  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。《折柳》为全诗点睛,亦即"闻笛"的题义所在。三,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,却从他人反说。强调"此夜",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,为结句"何人不起故园情"作势。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,不言"我",却更见"我"感触之深,乡思之切。

 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,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,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。

推荐古诗: 过勤政楼春雪无题(八岁偷照镜)夏日南亭怀辛大怨诗嘲顽石幻相(女娲炼石已荒唐)自题一绝(满纸荒唐言)己亥杂诗(秋心如海复如潮)无题(孩儿立志出乡关)无题(惯于长夜过春时)

推荐诗句: 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万事到头都是梦,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哀蝉无留响,丛雁鸣云霄远上寒山石径斜,白云生处有人家上有青冥之长天,下有渌水之波澜夜长争得薄情知,春初早被相思染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,绿水人家绕玉惨花愁出凤城,莲花楼下柳青青舒卷江山图画,应答龙鱼悲啸,不暇顾诗愁

热文成语

  • 鳌鸣鳖应  比喻声气相通,互相感应。
  • 拔地倚天  拔:突出,耸出。倚:倚傍,贴近。从地面突兀而起,贴近天际。比喻高大突出,气势雄伟。
  • 安分知足  安于本分,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。
  • 把持不定  没有明确的主见,游移反复。
  • 百无一用  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。形容毫无用处。
  • 彼一时,此一时  那是一个时候,现在又是一个时候。表示时间不同,情况有了变化。
  • 挨肩擦背  形容人多拥挤。
  • 不可移易  不能动摇、改变。
  • 非分之想  非分:不属自己分内的。妄想得到本分以外的好处。
  • 盎盂相敲  比喻一家人争吵。
  • 败国丧家  使国家沦亡,家庭败落。
  • 抱负不凡  抱负:远大的志向。指有远大的志向,不同一般。
  • 繁荣昌盛  繁荣:兴旺发达;昌盛:兴旺。指国家兴旺发达,欣欣向荣。
  • 鼻垩挥斤  挥舞斧头削除鼻端之垩。比喻指正错误。
  • 比肩随踵  犹比肩继踵。形容接连不断。